在日前召開的IPv6下一代互聯網技術創新與國際標準研討會上,清華大學教授、中國互聯網協會學術工作委員會秘書長崔勇對IETF做了相關介紹。
崔勇教授指出,國際互聯網標準制定組織IETF制定技術規范RFC,獲得全球設備商、運營商和互聯網企業的廣泛使用,成為全球互聯網的事實標準。
IETF是一個年輕而高產的標準組織,已發布RFC9000余篇。近年來每年發表的RFC數量為:2020年209篇、2019年180篇、2018年208篇、2017年263篇、2016年310篇(如圖1所示)。
圖1 IETF近年來發表RFC的數量
目前為止,IETF包含7個研究領域(Area)和約120個工作組(WG)。
圖2 各領域活躍的工作組數量
崔勇介紹說,IETF大部分工作是通過郵件列表完成的。參與者可對某個問題自由表達意見。這個原則包含盡可能讓文件、電子郵件討論組、參與者名單和會議記錄在互聯網上公開。他表示,IETF制定標準,但并不硬性推廣標準,更不謀求控制互聯網。
IETF每年舉行3次會議,時間分別在3月、7月以及11月,每次會議周期大致為7天。近些年的參會人數在1000~1500人之間,而中國參會人數均達100人以上。
崔勇表示,希望更多中國人參與IETF。對于企業來說,可以滿足自己的業務需求。典型的比如Google的QUIC就是為了滿足瀏覽器HTTP復用一個連接的需求,一步步做大試圖取代TCP。與發明自己的私有協議相比,在IETF里面做研究的好處就是可以借助開源生態的力量,共同完善。同時開源和制定標準也有利于宣傳自己的技術領先性,能吸引到有追求的技術人才。
對于研究機構來說,參與IETF有利于做出真正有價值的研究。評判研究的價值主要取決于實踐,標準就是最為實用的。同時也可以收集IETF大牛們的審稿意見寫進論文中,典型的比如MPTCP的標準和論文就是并行推進的,某種程度上是IETF的大牛們和學校的研究者們一起完成的論文。
對于學生而言,可以將IETF看作是網絡標準領域更高質量的知乎(技術論壇),在郵件列表里可以直接與技術大牛交流,同時對學生的職業發展也是非常有益的。
比如Christoph是UCL倫敦大學學院的博士生,在博士期間進行了MPTCP的研究并發表論文,同時參與了RFC的工作,目前在Apple工作,其職業發展非常順利。
崔勇教授表示,無論是學生還是研究學者,都希望有機會把自己的創新成果真正能落地應用,創新不要浮在天花板上,要能夠跟實際的互聯網結合在一起。
他指出,基于IPv6的創新首先是需要先去了解IPv6;其次,有了創新成果,落地則需要有一個很好的平臺,讓創新成果能被全世界的運營商、設備商、互聯網廠商真正地用起來。
責編:鄭藝龍
特別聲明: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/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,本站轉載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,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。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,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系。